2024 年,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 1179 万,再创历史新高。这一庞大的数字,犹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,压在了每一位毕业生的心头,也让整个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。与此同时,经济增长的放缓、行业结构的调整,都让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。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加谨慎,招聘需求减少,甚至有些企业还在进行裁员,这无疑让本就艰难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大学生想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,难度可想而知。
大学生就业面临的 “拦路虎”
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,大学生自身又面临着哪些问题,阻碍着他们顺利就业呢?
(一)自身认知偏差
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缺乏清晰的认知,在选择职业时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。在高中阶段,学生们大多将精力集中在高考上,对职业规划的关注度较低。进入大学后,虽然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,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优势。据相关调查显示,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,并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,而是受到家长、老师的建议或热门专业的影响。这就导致在就业时,他们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感到迷茫。就像双一流毕业生小姚,高中时成绩优异,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 “潜力股”。然而进入大学后,他对自我管理过于放松,没有提前对就业形势和自身职业规划做清晰的认知和规划。临近毕业,小姚在招聘网站上投递了 800 份简历,却只有寥寥几家外省公司给予面试机会,高昂的试错成本让他只能望而却步。
(二)心理 “内耗” 严重
面对就业压力,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大学生。2022 年,一位北京大学女大学生毕业后四处投递简历,却石沉大海,没有一家公司回复。她所学的是冷门专业,又是境外硕士,在与人事交流时,因不善言辞且人生规划不清晰,屡屡碰壁。多次失败后,她几乎崩溃,最后只能选择去银行当柜员。现代大学生大多生活经历简单,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,在面对就业挫折时,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情绪中。这种心理 “内耗” 不仅影响他们的求职心态,还会降低他们的竞争力。
(三)盲目跟风,忽视长远发展
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过于追求热门行业或高薪职位,而忽视了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。一些大学生看到金融、互联网等行业薪资高、发展前景好,就盲目跟风投递简历,而不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些行业。以 2017 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进行的 “201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” 为例,调查结果显示,77.3% 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,主要表现在薪酬、地域、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。毕业生小林在面试中提出基本薪资期望不低于 8000 元,但当面试官询问他具备哪些技能时,他却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明来支持这一薪资期望,最终导致面试失败,影响了就业机会 。
就业指导之 “破局” 策略
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,大学生们该如何 “破局”,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呢?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策略。
(一)职业规划,从 “心” 开始
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,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,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,增加就业竞争力。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、职业测评、职业咨询等方式,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、能力、价值观和职业倾向,从而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。
在自我评估方面,大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、社会实践经历、兴趣爱好等,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,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。例如,如果你在数学和逻辑思维方面表现出色,那么你可能适合从事工程师、金融分析师等与数据分析相关的职业;如果你喜欢与人交流,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,那么你可以考虑从事销售、公关等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职业。此外,还可以借助一些职业测评工具,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、MBTI 性格测试等,帮助自己更全面、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点。这些测评工具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和分析,帮助大学生更加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职业潜力和发展方向。如果对自我评估仍感到困惑,不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如学校的职业咨询师、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等,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,为你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。
(二)提升能力,打造核心竞争力
在明确了职业规划后,大学生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,打造核心竞争力。这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。
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,也是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能力之一。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学习资源,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掌握专业技能。例如,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熟练掌握编程语言、软件开发工具等;金融专业的学生要熟悉金融市场、投资分析等知识。除了课堂学习,还可以通过参加实习、实践项目、科研活动等方式,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,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以一名机械工程专业学生为例,他通过在线平台学习了 3D 建模技术,获得相关认证后,参与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机械设计项目,积累了实际操作经验,为其简历增色不少。
除了专业技能,综合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不可或缺的能力。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、领导力、创新能力、学习能力等。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、学生会工作、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培养。例如,参加社团活动可以锻炼你的沟通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;担任学生会干部可以培养你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;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增强你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。某大学生参与校内创业项目,担任团队负责人,通过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安排、与外部合作方沟通,他的领导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,最终项目获得校级创新奖。
(三)转变心态,拥抱多元化就业
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,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,树立多元化的就业意识,勇于尝试不同的就业方式和职业领域。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选择,要敢于突破常规,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。
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,涌现出了许多新兴职业,如人工智能工程师、大数据分析师、自媒体运营、网络主播等。这些新兴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薪资待遇,大学生可以关注这些新兴职业的发展动态,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,积极投身其中。同时,灵活就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,如自由职业、兼职工作、自主创业等。灵活就业可以让你更加自由地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,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。例如,一些有写作特长的大学生可以选择成为自由撰稿人,为各大媒体平台撰写文章;一些有设计能力的大学生可以开设自己的设计工作室,承接设计项目。
此外,大学生还要降低就业期望,不要过于追求高薪、高福利的工作,要先就业再择业。在就业初期,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是最重要的,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学习,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,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毕业生小林在面试中提出较高的薪资期望,但因无法提供足够的技能证明而失败,影响了就业机会。这也提醒大学生,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 。